本网讯(记者焦帅)“这两组的路再铺平一点,咱们大家伙儿加把劲儿,明天还有其他任务呢。”8月7日,兴隆县陡子峪乡梯子峪村的临时办公点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兴隆县分局驻梯子峪村工作组组长王婧正拿着手绘的村子地图,向施工人员叮嘱着。
话音刚落,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我们也来帮忙了。”门口,该局驻朱家沟村工作组组长蒋志印和组员专程过来支援。连日来,他们在六道河镇朱家沟村,刚刚打完一场“硬仗”,又按照最新通知到这里支援。
连续的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导致朱家沟村一度断水、断电、断讯,成为一座“孤岛”。7月31日,蒋志印接到通知,要和驻村组的队员们前往朱家沟村为村民送去救援物资,帮着村民转移。“我们得快点进去,村民们肯定急等着救援物资。”回忆起那天的情景,蒋志印眼神中依旧带着急切。
洪水过后,通往朱家沟村的道路泥泞不堪,多处路段还存在山体滑坡的隐患。车辆无法通行,组员们只能徒步前进。近4个小时的徒步行走,对每个人都是一次严峻考验。而且,由于信号中断,很难与村里取得及时沟通,只能一边艰难跋涉,一边寻找村民。
“大妈,把东西给我,我扶您过来。”在进入朱家沟村时,组员陈友看到村民从村里走出来,赶紧接过村民的随身物品。“你们带上这些面包和水,顺着这条路往出走,一定注意安全啊!”蒋志印和组员把随身的食物交给走出来的村民,耐心地叮嘱后,便继续向村里进发。一路上,泥水没过脚踝,稍不留意就会滑倒,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把物资送到村民手中。
到达村子后,眼前的情景让所有人都心头一紧。蒋志印来不及休息,第一时间带领组员入户了解受灾情况,并将物资送到每户村民手中。
每到一户,他都会耐心地安抚村民的情绪,告诉他们救援队伍一定会把大家安全转移出去。“大多数的农户基础生活设施已经不具备了,网络也中断了,我们只能通过卫星电话向外面传送里面的情况,联系救援队伍抓紧帮助村民转移。”蒋志印说。
稍作休息,工作组的组员便帮着村民转移,把他们带到安全地带。在转移途中,见一位老人行动不便,没法自己挪步,组员崔国军当即上前:“大妈,您别急,我背您走!”说着便俯下身,稳稳地背起老人前往安全地带。
转移物资、抬发电机、接油桶……每接到外界派送的通知,就要重走那段泥泞路,再咬着牙蹚过冰冷的河水。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8月2日,“这期间,所有人身上的裤子和鞋始终没有干过。”最终,在蒋志印和组员以及其他救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朱家沟村村民全部成功转移至六道河中学、兴隆县第二中学安置点。
村民得到安置,但他们的工作仍在继续。8月3日,工作组的组员来到安置点,再次走访了转移至此的村民,细致询问他们当下的生活状况,对投亲靠友的村民逐一拨打电话或实地探访,确认他们是否平安、生活是否有保障。同时,工作组为所有人建立了一户一档,精准掌握村民的情况,以便后续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从7月31日至今,他们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在梯子峪村开展恢复重建工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组员眼神坚定地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这句朴素的话语,却如同一颗定盘星,在灾后重建中闪耀着担当的光芒。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